江南综合网页版

Quick guide

江南综合网页版.深切缅怀先生千古|钟秉林:以践行教育家精神弘教兴邦

发布时间:2024-04-15 01:21:38 来源:江南app官方网站 作者:江南综合体育网页版     点击:21

  2024年4月7日凌晨,著名教育家、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中国教育学会原会长钟秉林先生猝然辞世,享年73岁。钟秉林先生是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推动者,2012年当选为中国教育学会第七届理事会会长以来,一直担任《中国教育学刊》编委会主任、主编,为《中国教育学刊》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钟秉林先生的不幸逝世,是我国教育事业的损失。他深厚的教育情怀、智慧的人格魅力、诲人不倦的治学态度,必将激励广大教育工作者继往开来、奋力前行。我们会永远铭记钟秉林先生对中国教育事业的重要贡献!永远怀念他的崇高风范!钟秉林先生永垂不朽!

  钟秉林先生曾在《中国教育学刊》上发表多篇文章,现再次呈现钟先生分别于2023年10月和2019年4月发表的《以践行教育家精神弘教兴邦》、《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这两篇文章,以表达对钟先生的深切缅怀。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党和政府历来重视教育,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从“四有”好老师到新时代大先生,再到2023年教师节前夕,习总勉励广大教师弘扬教育家精神,党和国家对广大人民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时代期许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当下教育强国和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党的以来,党和政府始终将教师队伍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首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教师工作,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程,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等系列政策文件,明确了教师队伍的战略地位、使命责任和素质要求,为推进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其次,师德师风建设更加健全。教育部先后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等政策文件,师德高尚、潜心育人的“大先生”“时代楷模”不断涌现,广大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的局面加快形成。再次,教师培养培训质量显著提升。教育部陆续实施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形成了师范院校为主体和非师范院校共同参与的师范生多元化培养格局,教师教育体系进一步加强。最后,尊师重教氛围更加浓厚。教育经费优先倾斜、优先投入教师队伍,教师待遇保障体系普遍建立,乡村教师工资收入持续增长,报考师范专业优秀学生人数和报名参加招考教师岗位人数大幅增加,教师职业吸引力明显增强。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到2035年实现建成教育强国的目标。作为立教之本、兴教之源,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既是教育强国建设目标的重要构成,也是建成教育强国的重要保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建设教育强国、建成高质量教育体系都需要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践行教育家精神就是为高素质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培根铸魂。第一,坚定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这是新时代新征程赋予广大人民教师的崇高使命,也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遵循。教育家首先应该具有浓厚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广大人民教师应该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到教书育人的全过程,与国家、民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做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第二,陶冶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启功先生为北京师范大学题写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广大人民教师应该坚守教育良知,陶冶道德情操,无论言论、行为、治学都应该成为世人的表率和典范,这样才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第三,涵养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礼记》有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强调对人智慧的启迪和灵魂的滋养,这是教育的真谛。因材施教则是最为重要的教育方法,“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多样性是世界万物的规律,尊重个性的差异与不同是教育的前提,实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是教育的目标。第四,秉持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儒有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广大人民教师应该践行终身学习理念,具备扎实的学识和广阔的视野,以日新又新、包容开放的态度,保持对未知世界的闲逸好奇,推动教育教学工作改革创新。在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背景下,教师应当营造师生从游、教学相长的育人环境,成为学生求真求实、创造创新路上的同行者与领路人。第五,勤修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顾明远先生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教育是迷恋他人成长的艺术,是塑造人心灵和灵魂的事业,爱学生是教师的职业底色。第六,树立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中国知识分子素来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与精神气象,广大人民教师必须要有兼济天下的达观胸襟与格局,具有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承担人类共同命运的责任与担当,惟其如此才能培养堪当时代重任的建设者与人。

  “木铎起而千里应,席珍流而万世响。”当今中国处于世界百年未遇之大变局之中,面临复杂而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广大人民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践行教育家精神,弘教兴邦,传道济民,是一种时代呼声,也是大国崛起的强力意志。

  在学习贯彻习总全国教育大会重要讲话精神的热潮中,李克强总理在全国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2019年的教育工作重点:“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我国教育工作重点呈现出了如下特征:

  一是尊重教育规律,保持教育发展目标的持续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以来,我国教育普及化程度大为提高。2018年,九年免费义务教育水平进一步提升,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4.2%;学前三年教育加快普及,毛入园率达到81.7%;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毛入学率达到88.8%;高等教育即将迈入普及化阶段,毛入学率达到48.1%。随着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矛盾的凸显,我国教育进入了以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新阶段。自2015年起,历年政府工作报告都将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作为教育工作的重点,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依然将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作为坚定不移的工作目标,体现了尊重教育发展规律性、保持教育改革政策持续性的战略思维。

  二是保障经费投入,彰显教育发展地位的优先性。习总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教育是党之大计、国之大计,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更加凸显。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在国家财力紧张的情况下,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继续保持在4%以上,中央财政教育支出安排超过1万亿元,保证了当前我国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

  三是突出工作重点,增强教育发展政策的精准性。我国教育工作在保持政策持续性和发展稳定性的基础上,更加强调政策精准定位与突出重点。例如: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方面突出强调“加快改善乡村学校办学条件,抓紧解决城镇学校‘大班额’问题,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突出强调“持续抓好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落实”;在职业教育发展方面突出强调“改革完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办法”“扩大高职院校奖助学金覆盖面”“今年大规模扩招100万人”;在高等教育发展方面突出强调“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在稳定和扩大就业方面将高校毕业生作为重点群体等。上述均体现了教育改革和发展政策实施和工作推进的精准性。

  四是促进资源共享,凸显教育发展路径的前瞻性。信息科技给世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正在驱动一场新的教育变革,给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观念、组织形态、管理机制、教学方式和队伍建设带来了严峻挑战和难得机遇。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发展‘互联网+教育’,促进优质资源共享”,明确了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手段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目标,体现了通过教育信息化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前瞻性。

  五是发展民办教育,体现满足教育需求的预见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多渠道拓展教育经费投入,逐步引入市场机制,民办教育迅速发展,形成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层次类型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发展局面,有效增加了教育服务供给。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在明确“支持企业和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的同时,强调“多渠道扩大学前教育供给,无论是公办还是民办幼儿园,只要符合安全标准、收费合理、家长放心,政府都要支持”。这体现了支持并规范民间资本进入学前教育领域、在人口政策变动背景下满足教育需求的预见性。

  教育发展要有定力,长期积累,厚积薄发;学校发展要有目标,励精图治,不懈探索。教育界人士要增强责任感,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协力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